《爬山虎的脚》第一课时教育研修
作者:陈科 发布日期:2020-11-16 浏览次数:

研修主题

10.《爬山虎的脚》第一课时

时间

2020.9.20

地点

城南小学三楼教师书吧

主讲人

沈惠

参与人员

周微微 吴佳莉 林建苏

教学过程

《爬山虎的脚》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沈惠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并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

《爬山虎的脚》是著名教育家、文学家叶圣陶先生的作品,它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文章从整体到部分,重点放在爬山虎的脚上,并紧扣题目,让学生读后产生探究的欲望、激起他们留心观察事物的强烈兴趣。

文章语言形象、生动、充满想象空间,作者在描写爬山虎的叶子时这样写道:“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 也不留一点儿空隙。”这两句话先具体写出爬山虎叶子的特点,绿得新鲜,看看舒服。后一句写出了叶子的形态整齐、均匀,就像高明的画家创作的一幅画一样,充分体现了叶子的静态美。紧接看作者写道:“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这句话“漾起波纹”得非常好,将爬山虎叶子的静态美自然转化到动态美。生动、形象的比喻,让学生想象到叶子像波涌起的景象,从而喜欢爬山虎这种植物,产生学习兴趣。

不仅如此,叶圣陶先生对事物观察得十分仔细认真。在描写爬山虎怎样向上爬时,运用了触、变、巴、拉、贴这一系列动词,通过脚触着墙时的一些变化,准确具体地写出了爬山虎爬墙的过程。同学们通过读课文,对爬山虎的脚怎样往上爬,一目了然体会到作者观察事物的乐趣同时,“爬山虎的脚"也为学生习作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二、课时目标及重难点

1.正确认读“均”、“柄”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曲”,会写“虎”“操”“占”等13个生字;

2.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以及怎样往上爬的过程;

3.通过品读三、四自然段,感受作者进行细致观察和准确表达的方法。

三、关键问题

作者通过仔细观察,主要从哪些方面介绍了爬山虎?

四、教学准备

课件、板贴、田字格贴、红白粉笔、小蜜蜂、触控笔。

五、教学过程

板块一  学习篇章页,明确单元要素

1.了解单元任务

导入语:今天,咱们城南小学四(2)班要和七都小学的孩子们一起上语文课,放眼望去,两个班的孩子都充满朝气,让我们进入第三单元的学习吧!请你们翻开单元篇章页,自由读一读,说说知道了什么。

预设一:从“处处留心皆学问”,我知道了要留心观察才能有所收获。

预设二:从右下角我知道了本单元的阅读任务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写作任务是“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

2.对比发现观察新要求

过渡:这又是一个和“观察”有关的单元。我们第一次与“观察”结缘,是三年级的时候,比较着看看,同样是学习观察,现在和以前有什么不同呢?(学生发现“连续”观察即可)

小结:从前我们要留心观察,现在我们不仅要留心观察,还要——连续观察。

 

板块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知晓作者,揭开课题

过渡: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作者连续观察写成的,作者是我们的老朋友,大作家——叶圣陶。我们曾读过他的童话——《稻草人》,这一回,我们要跟着他一起观察——《爬山虎的脚》。

2.书写易错字,质疑课题

(1)请跟着我书空课题中的“虎”字。(强调第三笔是横勾:老虎的爪子和牙齿很锋利,所以这一笔不是横,而是横勾)

(2)再读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复现提问单元)

预设一:爬山虎是植物,怎么会有脚呢?

预设二:“爬山虎的脚”指的是什么呢?

过渡:你们真会提问,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课文吧!

3.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学习活动一:

◎ 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读通读顺,有困难的地方可以举手请教老师;

◎ 快速完成《作》第2题

 

(2)检查反馈

◎ 校对《作》,齐读词语

◎ 出示难读词,先自由练读,再指名读,相机正音,重点指导“触着(zháo)墙”“叶柄(bǐng)”“蛟(jiāo)龙”;全班齐读

重叠  均匀  触着墙

叶柄  蛟龙  漾起波纹

过渡:掌握了生字,我们来理一理课文写了什么。

4.默读课文,理清脉络

(1)学习活动二: 

◎ 快速默读课文,想想作者通过仔细观察,主要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爬山虎?

◎ 完成《作》第3题,填一填标红部分,选一选标蓝部分(填序号)。

标蓝部分的选项:A.爬山虎是怎么往上爬的  B.爬山虎脚的外观形态 C.爬山虎的脚触着墙与没触着墙时的两种变化。

 

(2)投影,校对并订正。

(3)这三个方面分别对应哪些自然段呢?(相机板贴:第一自然写了爬山虎的生长位置,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叶子的特点,三到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小结:由此可见,作者重点写的是——爬山虎的脚。今天我们就先来研读这部分重点内容,跟大作家学学表达的妙招。

 

板块三  品读片段,学习“观察”

1.学习第三自然段

(1)学习活动三:

◎ 默读第3自然段,边读边划出写爬山虎脚的句子;

◎ 判断出三幅图中哪幅是正确版的爬山虎的脚,并说明理由。

 

①                                            

(2)指名读出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

预设一: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引导学生关注位置

预设二: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

重点抓住“枝状”、“六七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这些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关注形状和数量;适时出示蜗牛触角图与树枝图,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借助生活中常见的两种事物,把爬山虎的脚描写得生动形象(细致、准确)。

预设三: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3)发现表达妙招:作者对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描写得很逼真——从细丝隐蔽的位置、精确的数量、细小而卷曲的形态中,可以看出?作者观察得——十分细致,用词非常——准确。(相机板贴)

4)师生合作读(读中品悟)

引:让我们在朗读中学学作者准确的表达。

2.学习第四自然段

过渡:那么爬山虎又是怎样往上爬的呢?

1)学习活动四: 

◎ 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边读边画出相关语句;

◎ 完成《作》第5题(2),并照样子给表示动作的词加点。

 

(2)投影评改,交流学习成果。

(3)做动作,朗读体悟:让我们把手指当作爬山虎的脚,手臂当作爬山虎的茎,桌面当作墙,边做动作边读第四自然段(依次标红四个重点动作词,相机板贴:触、巴、拉、贴)

4)品读动词的准确性

标红突显动词:这些动词能调换顺序吗?

预设一:不能。“触”是温柔的。“巴”表现出很有力、很牢固。用词很准确(指导朗读);

预设二:爬山虎生长是有一定顺序的(有序);

预设三:通过连续、长期的观察,写得很细致。

(4)学习表达方法

你们从作者的表达中学到了什么?(描写细致、有序,用词准确,还能联系生活融入想象,写得生动有趣)

5)引导学生结合导图说说攀爬过程:你们能不能只看导图,说说爬山虎往上爬的过程?

6)鼓励学生尝试只看动作词说说攀爬过程。

小结: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爬山虎脚的样子和它爬墙的过程,充分感受了叶圣陶爷爷细致连续的观察以及准确的表达。那如果爬山虎的脚没触着墙会怎么样?它的叶子又是什么样的?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爬山的脚                                   表达

位置(1)                                    细致                             

叶子(2)                                    准确

脚(3-5                       有序

生动

                                                                

 

 

 

研讨反思

沈惠: 本课的课前谈话从学生熟悉的作家叶圣陶谈起,既可以勾起学生的回忆,又能通过谈论叶圣陶,对即将学习的文章中的主要人物、写作风格有更丰富的认识。

吴佳莉:课前谈话多是谈论师生之类,往往离题很远,离语文很远。好的课前谈话就是要像这样,与所学的内容或学习语文的方法有意义上的关联。

周微微:也许是因为沈老师第一次上这样的互联网同步课,在发言气氛的调动上还欠缺经验。课堂上要活跃课堂气氛,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不仅要关注到本班的孩子,更要关注到屏幕对面的七都小朋友。以学生为主体,关注所有学生,让学生多读多写多回答问题

林建苏:课文的第四自然段讲的是爬山虎怎样一步一步往上爬的,如果单单的让学生找到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触、巴、拉、贴)来说一说是怎样爬的,学生未必能真正理解。沈老师为了让孩子们直观地了解爬山虎是怎么爬的,让大家把手伸出来,把自己的胳膊当作爬上虎的一根茎,手当作爬山虎的细丝,手指肚当作细丝的小圆点,边讲解边演示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经过沈老师的演示讲解,学生逐渐明白了爬山虎到底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也就突破教学的难点。

吴佳莉:学习爬山虎的“脚”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沈老师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找到相关的句段,然后再让学生根据这一句段的研读判断教师出示的三幅画中,哪一幅才是正确的。这种教学方式巧妙且有效。一是学生要判断正误必须读懂这段文字,这就促进了学生的自读自悟;二是无论是判断对也好,错也罢,都能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三是强化了学生认真阅读的意识和习惯。这样的教学,不仅仅是引导学生读懂这一段话,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了阅读方法、习惯的训练。

林建苏:教学中,一方面使学生了解了爬山虎到底是如何爬的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恰当,即文意兼得。我建议可以出示爬上虎生长的延时视频,接下来让学生给画面配“解说词”,实际上是引导学生背诵课文这样的方式会更加活泼新颖。

沈惠:谢谢各位老师的精彩点评,我一定吸取经验教训,进一步改进这堂课的教学设计。

 

 

 

 

Copyright @ 2012 温州市城南小学 版权所有 浙ICP备05087221号-1 后台管理 
学校地址:温州市人民东路花柳塘小区 | 邮编:325000 | 联系电话:88877701 55885186 | 邮箱:wzscnxx@126.com | 网址: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